电话:400-6368-3518
地址:山东潍坊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韩晓东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提出“负混合焓固溶体”设计高强韧合金概念,为解决金属材料领域长期面临的强度与塑性倒置难题提供了新思路。2024年1月4日,团队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标志着北工大在高强韧合金设计与原子尺度强韧化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科研进展。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金淑研究团队基于氧化镧-钼材料的研究,发现高添加量氧化镧-钼复合材料仍然具有好的拉伸塑性,首创性地提出一种“借位错”策略,成功实现了陶瓷的拉伸塑性。2024年7月26日,团队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该成果颠覆了人们一致认为的陶瓷不可能具有拉伸塑性的认知,为高性能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福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纳米基元筑膜新思路,为石脑油中芳烃-烷烃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实现石化行业低碳流程再造。2024年11月29日,团队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标志着北工大在膜材料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进展。该成果在化工、医药和环保行业有广泛应用场景。
北京工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在材料、光电、城市污水低碳处理应用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丰硕研究成果。2024年,学校实现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权威期刊《科学》《自然》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突破,且发文数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三大刊及子刊共计发表论文17篇,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2024年,北京工业大学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多项成果荣获科技奖励。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8项(牵头一等奖1项,牵头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牵头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牵头一等奖1项);社会力量奖牵头一等奖15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人才类项目6项。建设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获2024年第十五届优秀皮书奖“优秀新皮书奖”。
北京工业大学以赋权改革为抓手,解除束缚创新创业的“细绳子”;以校地企协同为依托,“一站式”服务推进有组织转化;以转化平台为纽带,探索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模式。率先实践“先赋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的改革尝试,凝练打造了“三高五转”科技成果转化“北工大模式”,在创新源头、内驱动力、流程路径、转化队伍、空间布局等方面协同发力,有效解决了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难题。2024年,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调整成立氢能研究院(大兴)、物质科学研究院(怀柔),标志着学校科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改革工作进入新阶段。相关做法吸引多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前线》等媒体对学校有组织转化做全面报道,北京日报分别整版报道两个环保团队的科研故事。
整合学校各学科优势力量,联合机械、水系统、暖通、电气、新能源材料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团队,经过多轮迭代,历时两年半竣工完成的“零碳小屋”项目,以“低碳科技,点亮智慧未来”为宗旨,通过新技术与新理念的融合,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绿色建筑示范。整体设计通过利用多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最大限度地节约世界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适宜的、健康的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零碳小屋”自公开亮相以来,得到了师生广泛关注。
2024年,北京工业大学李建荣、孙再成两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其中李建荣连续5年入围;17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36人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其中“终身影响力科学家”36人,“年度影响力科学家”100人。
2024年4月27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这是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高促会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以“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与挑战”为主线家创新生态伙伴。汇集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的科技成果,现场展示六大未来产业380项科技成果,40个实物展示。成为近年来北工大组织顶级规模、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56家媒体聚焦,发布有关报道162篇,线上浏览量超千万人次。
作为学校与朝阳区政府共建的北京首个区校企深度联合环高校创新区,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从始至终坚持“核心区(源头创新)、先导区(成果熟化)、产业区(落地转化)”三区联动的建设模式。先导区如期落成并顺利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数十家创业团入驻先导区,持续推动优质科技成果从核心区进入先导区开展技术升级和企业孵化。携多项优质科技成果亮相北京科博会,获得科技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聚焦报道。
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搭建起多元且专业的全球交流平台,深化了海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北工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举办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碳中和”进程国际研讨会,以“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国际‘碳中和’多边进程研究现状及未来路径”为主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净零排放研究、多国零碳政策、行业能源转型路径等多个领域,吸引来自17个国家的50余名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会。
与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共同主办“汇聚·共创”艺术与科技国际学术会议,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领域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一同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新趋势、新路径。
与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第九届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国际研讨会,汇聚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生命线地震工程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主办中爱联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育培训与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搭建“可持续发展”主题国际合作平台,聚焦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一同探讨通过教育、科学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气候行动、碳减排等方式打造新质生产力,逐步加强中爱两国在人才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2024年9月21日,以“青科智创 向新同行”为主题的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工大举办。会议以 “青科智创,向新同行” 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交流合作、发展赋能和创新成果转化三个重要平台,促进青年科学家交流合作、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增进京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友谊,共同探索前沿科技,整合三地人才与科技资源,助力相关领域创新发展 。本次大会吸引了人民日报等19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依托“基金-竞赛-实践”学生课外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及“三纵三横”学生科技竞赛孵化体系打通分层分类实践育人模式。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在主体赛中荣获金奖1项、铜奖4项,在创新挑战赛中荣获银奖1项。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铜奖7项,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共计105项,获评“优秀组织校”。举办第十四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节暨学生科技成果展,营造浓厚科学技术创新氛围,推动学生双创成果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电话:400-6368-3518
地址:山东潍坊